《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桑叶
纹路和人的肺纹路一样,所以能清肺热。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
桑寄生
为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桑寄生脱离地气,直接在树上环绕成长。这种形象,如子系母腹,固有“安胎圣药”之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
蒲公英
被风一吹,其籽飞扬,用其发散之意,故能散结。
《本草新编》:“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散滞气。”
《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消恶肿结核有奇功。味甘,解食*,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洗净细锉,同忍冬藤煎浓汤,入少酒佐之,得治乳痈。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治疗肿有奇功,故书之。”
丝瓜络
就像我们身上的经络一样密密麻麻。
《本草纲目》:“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
配伍当归、川芎、秦艽、防风、独活、鸡血藤等药材,有较好的祛风通络之效。
皂角刺
其药材位于皂角树的上部,故而可以治疗上焦病证。
《中药大辞典》:“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其刺锋利无比,其气是刚硬威猛,故有消肿托*、排脓、杀虫之功效。《本草汇言》:“皂荚刺,拔*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
蝉蜕
《本草纲目》:“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主疗一切风热证。”
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
《本草经疏》:“蝉禀水土之余气,化而成形,其飞鸣又得风露之清气,故能入肝祛风散热,如《药性论》主小儿壮热惊痫是矣。其主妇人生子不下者,取其蜕脱之义。治久痢者,以其有甘寒之功也。其鸣清响,能发音声。其性善蜕,能脱翳障。其体轻浮,能发疮疹。其味甘寒,能除风热。故陈藏主哑病。寇宗主目昏障翳,小疮疹出不快。及今人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疔肿*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器夜等证,皆以其有如上诸功能也。”
松脂
又名松香。松是长寿的象征,松脂也蕴含此意,并且还是一种古老的养生药。晋代葛洪《抱补子》记载了一则松脂治好麻风病并使人长寿的故事,那个人病愈后常服用松脂,于是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辍。而且年纪到岁,不掉齿,发不白。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松之精气在皮,故其脂皆生于皮。其质粘腻似湿,而性极燥,故凡湿热之在皮肤者,皆能治之。凡痈疽疮疥之疾,皆皮肤湿火所郁,必腐肉伤皮,流脓结痂而后愈。松之皮,日易月新,脂从皮出,全无伤损,感其气者,即成脓脱痂而愈。”
石钟乳
《本草纲目》:“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钟乳。”
石汁是石汁凝聚成的,如乳者“所溜而成”,所以能够下乳汁。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钟乳即石汁如乳者所溜而成,与乳为类,故能下乳汁也。此以形为治。石为土中之精,钟乳石液所凝,乃金之液也,故其功专于补肺。以其下垂,故能下气。以其中空,故能通窍。又肺朝百脉,肺气利则无所不利矣。自唐以前,多以钟乳为服食之药,以其能直达肾经,骤长阳气,合诸补肾之品。但此乃深岩幽谷之中,水溜凝结而成,所谓金中之水,其体至阴,而石药多悍,性反属阳,故能补人身阴中之火。”
《本草纲目》还介绍了用法和禁忌:“又《十便良方》云;凡服乳人,服乳三日,即三日补之;服乳十日,即十日补之。欲饱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食之。勿食仓米、臭肉,及犯房事。一月后精气满盛,百脉流通,身体觉热,绕脐肉起,此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频数,令药气顿竭,弥更害人,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