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像我这样的一个平民小广,是如何吃鲜
TUhjnbcbe - 2023/6/29 19:53:00

粤西人,随后在广州生活了20几年,不敢当“老广”,所以就自诩“小广”一枚。

近朱者赤,耳闻目睹,躬受亲尝,对于粤菜的“鲜”,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以此文分享。

如果让一个广东人以“鲜”字组词,大概率会是“新鲜”,而不是“鲜艳”,“鲜红”,“鲜花”,“鲜活”之类。

说“鲜”是广东人骨子里的傲骄一点都不过分。

但凡在与吃有关的话题中,老广大多能说得出些所以然,有时候即使表面温和不吭声,他心里也常常在默默念:“懂什么”。

“新鲜”道路万千条,食材新鲜是第一条。

不用过多解释,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珍贵的松露,清晨采摘,要赶在当天的中午和晚餐食用,方不至于暴殄天物。

深海的鱼获,出水后就直接进入船上的冷库。

上市场买鱼虾蟹,挑活蹦乱跳的。

鸡鸭鹅,在市场条件允许下,能现杀的尽量现杀。

外省冷链运输过来的蔬菜,怎么也比不上本地清晨采摘品种的新鲜。

新鲜的食材,不需要高明的制作技巧和复杂的调味就可以做出美味的料理。

相反不新鲜的东西,需要先花大功夫在前处理上,烹制的手段也只能依靠复杂、粗暴的方法先去除或者减少不好的味道,再调入重味,掩盖并表现出最终的味道,因此,食材本身的味道早已经消失殆尽,品尝到的味道主角变成了调料味。

反客为主就没意思了。

“新鲜”是毋庸置疑的中流砥柱,但是请不会误会广东人嘴里的“鲜“总是又叫又跳、嘎嘣脆的材料。

广东人在干货里有另一个“鲜“世界。

考究一碗广式云吞面是否正宗,除了皮薄馅足,皮薄滑、馅弹牙,面条筋道,胡椒粉、酸萝卜与浙醋悉数备置之外,就是拼汤底了。

地道的广式云吞面店里都是飘散着一股带着微甜味的浓郁气味,不解内情的人总以为那是竹升面的碱水味,其实那是汤底的味道。

汤底以新鲜猪骨为主料,点睛的是大地鱼,虾籽和火腿这3样干货。

虾籽和火腿在全国的其它地方不陌生,这里只单讲大地鱼。

大地鱼是广东这边的叫法,其实就是比目鱼。

来自东南沿海的比目鱼干也并非常简单添加入汤就完事,考究的老师傅是知道要先进行一个烤制的步骤才能激发出它的精华。

炭火烤是最佳的做法。

这也不是多作解释,炭火烤红薯与烤箱烤红薯之间的差别不言而喻。

广州市的老西关区域多是平房小巷,小时候会看到师傅在店门口的一角,烧着炭炉,举着整张的大地鱼干在炭火上翻转,鱼干的香味总会引出几只猫在不远视探头探脑。

炭火的热量并不强悍,但是师傅总是目不斜视地审视着鱼干的变化。

边角的地方薄弱,最容易焦苦,肉身厚实而且脂肪就分布在这些地方,需要加大火力。

烤好的大地鱼微微焦*老成,表面渗透出闪亮的油脂。

如果边角的鱼尾鱼鳍处有焦黑的,务必清理干净再入汤煲,以免发苦。

广东人的味蕾里分辨出的鲜是带甜味的。

在新鲜食材中鲜里的更多的是“清甜的鲜”,而在干货的鲜是“鲜中带出甜”。

深谙“鲜”道的广东人是把这两者分得非常清楚的。

很多材料在新鲜与干货之间的鲜味会很不一样,比如:

鲜笋与笋干;

鲜菇与干菇;

生蚝与蚝鼓;

章鱼与章鱼干……

其中的道理都是在干燥的过程中,这些食材的鲜味物质谷氨酸,肌苷酸,鸟苷酸,琥珀酸,天冬氨酸之类大量产生,浓郁的鲜味因此而得来。

但是要说明一点,鲜甜里面的“甜”不会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得“更甜”,它会转化为鲜,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鲜甜”中的“甜”不是糖分的“甜”,和葡萄的“甜”变成葡萄干的“更甜”是不一样的。

最终出来的云吞面汤底浓郁丰厚,咸中带甜,这个甜就是广东人嘴里的鲜甜。

汤底的高温浓郁与竹升面一丝丝的碱味融合,就是传承的广式云吞面该有的味道。

云吞面店“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功力就在于此。

还有已经没什么师傅愿意费的功夫是,把大地鱼肉拆下,煸炒至酥脆,压碎成鱼粉,混入少许在肉馅中,云吞的鲜与甜又上一个层级。

除了大地鱼干,很多广东阿姨阿婆师奶的冰箱里,总有一小包一小袋的瑶柱、蚝鼓、淡菜、火腿、陈肾之类,都是提鲜吊味的好干货。

腌制发酵类的冬菜、豆豉、榄角、*豆酱也是,并非新鲜材料,但是它们也会带入咸鲜的味道,也常见于各式粤菜当中。

食材的鲜,最终还是要用烹饪作最后的呈现。

有深海捕捞的鲜鱼,鲜虾,贝类,出水后现场切割入口的吃法。

但更多的是在厨房的制作以保留或者激发食材的鲜。

“鸡有鸡味,鱼有鱼味”听起来是最白痴的美食评论,但这是广东人对食材本味孜孜不倦的追求,材料的本味和制作对本味的保留。

有些人会认为广东人是懒,步骤多一些的煎,炸,焖,红烧都少用,只用蒸、灼、浸的方式来处理,煲汤也不外是花时间而已,过程简单。

著名的粤菜清蒸鱼,连刀功都省了,白切鸡也就是煮熟切块码好而已。

也有人觉得是广东人不会用调味料,只用油,盐,酱油,料酒这4样就解决了绝大部分的粤菜。

其原因归根于广东人爱吃的味道是“鲜”,所以在烹饪手法的原则是尽可能不干扰食材本身的味道,而且要用辅助的方法激发更多的鲜味。

蒸、灼、浸,就是最契合这个需求的加工方式。

广东有句话叫“要想甜,加点甜”,讲的说是以咸味带出食材本身的鲜甜味。

受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连煎牛排这种西式的吃法,本人也更倾向保留原味的吃法。

法式的生牛肉挞挞(Tartare)吃法不敢恭维,当然也没有这个信心保证卫生,所以,煎还是首选。

菲力、眼肉、西冷、牛小排、嫩肩、上脑、臀腰,这些部位的品质与价格正相关,看着自己的钱袋子吃就是了。

牛肉处理后不加任何调料进行大火煎制。

也不调配任何酱汁,只磨些黑胡椒,蘸海盐食用。

脂肪经过高温后释放出来的浓郁牛油味,瘦肉的部分有些许的焦香和火炙的烟火味,而盐,则是按“要想甜,加点甜”的原则,带出嫩肉的一丝丝甜,咀嚼在口中时,油脂的润泽和甘香,肉的香和甜,两者反复交融,滋味无穷!

“激发”在于对食材的配合运用,讲究的是珠联璧合、锦上添花,广东人有一个专有的动词来形容,叫“吊”。

就好像中药的药引一样,有了引子,味道被吊出,得到升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大地鱼干、瑶柱、蚝鼓、淡菜、火腿、陈肾、冬菜、豆鼓、榄角、*豆酱就是这些例子,用得其法,四两拨

千斤。

在大棚蔬菜盛行以及科学养殖的进步下,按时令种植和蓄养的概念渐渐淡化。

但是即使是在丰富的食材选择面前,“不时不食”还是广东人的心头好。

冬季里经过霜打的菜心和大芥菜,特别的清甜。

夏天里的丝瓜,蒜茸和油盐就能炒出它的鲜甜无比。

白灼后淋上酱油的一道冬笋,也是鲜味无比。

保持本味的还有品种的问题。

广东人在过年的时候喜爱做一些糕点,取“步步高升”的好意头。

萝卜糕是其中的一种,但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过年食品而成为日常茶市点心的常客了。

甜、多汁,无渣是好萝卜的基本要求。

又大又圆滚的大篷萝卜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卓越。

但是无论如何,我家过年的萝卜糕一定是去乡下找本地的那种外形歪扭,长不过2斤重,又丑又小的土萝卜来制作。

不为别的,只为这样的萝卜才有最原始最纯正的萝卜味。

这种萝卜不能生吃,因为辛辣味比较大。

在煮萝卜的过程中,整屋飘散萝卜的特殊味道,一进门就会知道,萝卜糕就要近在嘴边了,顿时眼里放出欢喜和期待的光芒。

乡下的丑萝卜,愿你能每一年留在我的萝卜糕里。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不必勉强也勉强不来。

想想唯有吃这件事情,是每个人最能够自己把握的。

千家万户里,各有各的吃法和口味偏爱,但哪家没个阿妈靓汤,撚手小菜?

而成就感,在你分享吃的经验中就可以获得,如果旁人是这样回应你的描述:“等我返去(回去)试试”,“那我一定要试试”。

不需要是山珍海味、珍馐美馔,在我们日常的普通食材中寻找到的美味更带生活的烟火气息。

爱吃,会吃,吃出滋味,人间值得!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像我这样的一个平民小广,是如何吃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