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未成年少女独自穿越荒山野岭只为救人,做到 [复制链接]

1#

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某个偏僻的农村,半夜,有人敲响崔云瑞家的门。

说是有人害病,情况很危急。

危急到什么程度呢?

她赶到时,患者家人已经给病人穿上了寿衣。

先别震惊。

这故事还有更让人意外的点——

赶来救人的医生崔云瑞……是个未成年少女。

眼前的寿衣并没有吓到她,淡定处理好病人后,她又独自穿过村子回到住处。

荒山野岭,黑灯瞎火。

多年后,崔云瑞想起当时还忍不住感叹:

一个小女孩啊

现在都没法想象

那时候的胆量

这是年央视纪录片《赤脚医生》中的一小段采访。

一想到“赤脚医生”,你会觉得陌生,还是会想到煽情的影视剧桥段呢?

这部同名纪录片拍得很朴素。

却揭露了这个陌生群体,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为什么会有赤脚医生的存在呢?

覃祥官最有发言权。

年轻时,他的工作是帮人扛木头,落下病根了。

他穷得只剩下两匹马,但搭上这两匹马的钱,他还是没把身上的病治好。

钱没了,人还在床上躺着。

祸不单行,女儿还得了肺炎。

这病本不致命,但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里,覃祥官的女儿却因小小的肺炎去世了。

病,又是病。

痛定思痛,身在落后的乡村,没太高文化的覃祥官下定决心:

学医!

就这样,自学成才的覃祥官,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为什么叫“赤脚医生”呢?

顾名思义,和农民一起打着赤脚下地干活的医生。

久病成医,从病人到医生的身份转变,也透露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乡村病人对医疗资源的渴望。

而单从这个名号,你也能猜到“赤脚医生”的诞生,充满“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难。

赤脚医生不好当,学医时间紧迫、条件很简陋。

年,在云南成为赤脚医生的14岁当地姑娘支卖,学的是接生。

拿什么学的?

打针是在洋丝瓜上打针

娃娃是拿那种布缝的

那时候还没有洋娃娃,是布娃娃

脐带也粘着的那种

学了以后,就叫自己接嘛

羞呢,害怕呢

为了练习针灸,他们最开始的时候,针都是往自己身上扎的。

多年后回忆都后怕:

那时扎的都是要害!

但再难也得上,太多人等着“救命”了。

郑培忠之所以会走上这一行,也和落后的环境有关:

乡村条件艰难,山路难行。

他原本考上县里的高中了,就因为交通不便,录取通知书到他手里时——

已经过期了。

通知书也无法及时送达的地方,看病成为难题,也不难想象了。

到卫生院看个病,要爬半天山路,好几个小时才能爬到。

所以很多赤脚医生都是直接上门看病,上门送药的。

乡亲们对看病的需求有多大呢?

一个医生,可能要负责附近5-6个寨子。

但路途遥远,靠一双脚,赤脚医生也很艰难。

有个女医生,丈夫心疼她天天跋山涉水的,为她买了一辆摩托车。

但医生家自己也穷,家里只有三百元,剩下两千元是赊账的。

但能赊账买摩托的,还是极少数。

郑培忠和主要服务的村子隔着一条河。

那条河连桥都没有,一到夏天就发水。

郑培忠只能把衣服裤子都脱了,药箱子顶头过河。

走路就走路吧,有时候就像开头说的,村里的路走着走着还瘆得慌。

没有手电筒,烧一把秸秆当路灯。

但在偏远的山里头、河边上,有时候还会觉得毛骨悚然。

因为你一走山路,总会觉得有人在跟着你——

回声太响了。

而且,不止交通不便,通讯也有很大问题。

手机???

不存在的,连电话都没有。

只能用广播、口头传讯沟通病情。

口头传讯很落后,所以制造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笑点。

同一天,同一个医生,在路上碰到几十个人,都和他说了同一句话:

某某害病了,你赶快去

但有的时候,即便医生赶到,也作用不大。

为啥?

药品太匮乏了。

赤脚医生许来开玩笑:

村里人都称我们“红汞碘酒阿司匹林医生”。

一个月手上能够掌握着十四五个品种的药

这个医生算是不错了

许来开笑出了大白牙,但他的笑是无奈的。

真实条件很严酷。

夏天疟疾,医生们没有药怎么办呢?

就地取材,上山采集中草药,熬制大锅中药给村民们喝,起预防作用。

别的病?开药只开两天的量,缺少西药就用中药代替。

现在很常见的葡萄糖,在当时的农村老百姓看来,是最好的药了。

没办法的时候,用“一根银针治百病”。

有天晚上,赤脚医生那送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哮喘,脸都憋得青了。

已经晚上十点了,情况危机,赤脚医生在她禅中穴上扎了一针——

十分钟后,她缓过来了。

除了物质上的困难,赤脚医生还要扭转村民们不科学的观念。

云南有个地方的妇女,习惯趴着生孩子。

分娩时,她们双手扒拉篱笆,一边爬一边生孩子。

所以,当新法接生的技术到来时,产妇们依然不愿意选择“躺着生”。

没办法,赤脚医生支买只能让自己的嫂子帮着宣传,久而久之,大家才慢慢接受现在喜闻乐见的“躺着生”的方法。

挺难得的,这部片没有神化医生。

相反,它很朴素地展现了医生的“有心无力”。

村民没钱,医生只能免费给村民看病,或者让村民赊账。

有的账已经拖欠两三年了,但病人实在还不上钱,医生也无奈坦言:

现在算起来困难的很

没有钱啊

我现在赊了八千多

赊账的太多了

解决了病人的困难,自己却陷入了困难。

有的医生,穷到没有房子住,村民们都自发跑去给他盖房子,东拼西凑地给他张罗床褥。

有时候农忙,他忙着给别人看病。

村民们也会一堆人跑去帮他干农活,一天就搞定了。

他噙着眼泪感恩村民们很“体贴”,他很“惭愧”——

因为他也无力奉献更多了。

年,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乡村卫生员通过考试成为“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们接过守护村民健康的接力棒。

但与此同时,部分乡村依然存在很多困难。

乡村医生王鹏,在湖南省桃源县热市镇岩桥坪村工作。

和纪录片中守护村民的医生一样,他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他是村里唯一的医生,附近三个村村民的健康,都指望他一个人。

原本,王鹏是村小医务室校医。

后来撤点并校,学校没了,但村民对王鹏的热切需要,还是让他留了下来。

经当地卫生部门批准,他在村部边租借了一处旧民房,开始帮村民看病。

在这个旧民房中,他一干就是16年。

因房屋太陈旧,村民们不愿意大老远过来瞧病。

实在扛不住了,才会给他打电话。

所以卫生室的卷帘门大多时候是关着的。

但上门瞧病——

路是真的远,最远的一户开车要25分钟才能到。

这种情况,在年后转变了。

中国红基会为岩桥坪村援建了一所博爱卫生站。

新的博爱卫生站竣工后,门总是敞开的。

村民没事都喜欢来新站。

唠唠嗑啊,聊聊最近的身体情况啊……

村里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而提升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