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未了老舍与济南 [复制链接]

1#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心里多少是有些惶恐的。因为老舍先生作为济南的文化名人,研究“他与济南”这个课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之前,我也读过不少类似的文章,甚至是专著。我之所以想写这个题目,首先是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喜爱,其次是对济南这个城市因为了解而越来越深的爱。老舍先生在济南住了四年,他说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而我,自从少年时代读了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知道了济南这个冬天有响晴天气的城市后,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会定居在济南。同样作为外乡人,我似乎也更能理解先生所说的“第二故乡”的感受---“四年虽短,但是一气儿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中自成一个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一)九十岁的老舍故居

医院南门出来,顺着文化西路向西走一站地,便可看到一条小街,名曰南新街。街口处的铁栅栏上有一块牌子,很不显眼,上面写着“济南老舍纪念馆”。夏天的时候,栅栏上爬满了丝瓜藤,藤蔓把牌子包围起来,不仔细找根本就看不到。记得我第一次来这里是某一年的冬天,从地图医院不远,于是便信步走着去找。谁知短短十分钟的路程我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两次经过这个路口视而不见。路盲的世界一般人理解不了,当我第三次经过这个路口时终于看到了这个指示牌,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

南新街是一条小街,说是街,更像是一个胡同。胡同里永远很安静,人少,车少,只要一迈进来,大街上的喧嚣便仿佛被关在外面了。胡同里的梧桐树、槐树都很高大,我第一次来时因为是冬天,树上光秃秃的,但仍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向里走,不过几百米,迎面便是一段白色的围墙,墙上绘着简单的山水画以及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名句,有“在北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也有“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向右转,便可看到前方十几米处一个灰瓦、白墙、红门的四合院,这里就是南新街58号(原54号院)---老舍故居了。年7月,老舍应齐鲁大学之邀来到济南,开始了他与济南四载有余的不解之缘。年夏至年秋,新婚的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在南新街54号院居住,度过了他们一生最为幸福美好的时光。这处老舍故居也是胡絜青女士年来济南亲自寻访后确认的。

一个小小的门楼,两扇窄窄的红门,门头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匾额,上面用绿色的字体书写着“济南老舍纪念馆”。推开门,正前方是一面古朴的影壁墙,灰瓦灰砖,中间一块刷成白色,上面贴着一个醒目的红底黑字的“福”。右手边的墙上镶着六方大理石材质的碑刻,每一方上面都镌刻着老舍先生的名言,有“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也有“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转过身向左看,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白色的墙壁,红色的门和窗格,青砖铺地,一棵石榴树兀自郁郁葱葱着,旁边黑色大理石座上是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年轻、温和、睿智。院子里仍然保留着先生当年打水的水井和养荷花的大荷花缸,这些物件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总而言之,院子虽小,但清爽、干净、可爱。

院子里的房屋被分成东、西、北三个展室,北屋三间,是老舍夫妇俩当年的书房、客厅和卧室,整体布置十分简朴、素雅。客厅正面的墙上有老舍之子舒乙的题字---“老舍与济南”;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唯以永年(唯一书)”,这应该就是老舍的师长方唯一先生去世前写给老舍的那副对子;至于卧室,既挂有他们夫妇俩的新婚照,也有胡絜青女士画的菊花图。

东、西展室各一间,其中一间的主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以及老舍在济南的足迹”,另一间的主题是“老舍笔下的济南”。很多老照片、老物件都可以在这里看得到,比如老舍先生一家三口当年在小院拍的全家福,照片上题诗曰:“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水里鱼”。温馨之至!小院当年种着两棵紫丁香树、一大缸荷花和许多盆花,一早一晚,老舍就用院子里的水井打水浇花,施肥捉虫。夫妇俩当年的婚书,亲朋送的贺礼如银盾等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当然,图片和实物陈列最多的是先生的作品,各个时期、各种版本,包括《齐大月刊》。先生当年初到济南写的那个系列---《一些印象》就刊登在《齐大月刊》上面,其中包括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济南的冬天》。

自从第一次费半天劲找到这个小院后,我便常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不必说,雨天、雪天也挡不住我的脚步,至于到了有响晴天气的冬日,更是隔三岔五地溜达了来。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雪,天一亮,我就坐着公交车到了这里,人家还没开门呢,我就在那儿等。好不容易等到开门,进去一看,工作人员正在清扫院子里的雪,我大喊一声:“先让我拍张雪景。”吓了她们一大跳。院子里的石榴树,春天是绿的,夏天开火红的花,秋天挂上红彤彤的果,我看着总是很欣喜。

我到这里来,不仅是为散心,也不仅仅是为寻求一点所谓心灵的宁静,而是---因为常常来,就变成了一个习惯。我有时来,只是在院中的长凳上默默坐上半个钟点,或者立在展室中看半个小时关于先生的纪录片。这里通常都很安静,你可以想象先生一家人在这个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也可以想象他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后,偶然一抬头,是不是和你看到同样的风景?当然,你也可以和先生来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关于种花,或者养猫,或者关于九十年前老济南的种种。从前年起,我就一直在读先生的全集,19卷,多万字,看都是一个大工程,更何况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张大哥、老李、牛天赐、虎爷、祥子、虎妞、祁老者一家四代、小羊圈胡同……

(二)老舍笔下的济南

毫不夸张地说,老舍先生是济南最好的形象推广大使。我不知道先生那篇发表于年4月的《济南的冬天》是哪一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我只知道三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我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背诵这篇课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十几岁上初中的娃儿在济南依然在背诵它。一篇文章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朋友说,他们确实是因为向往济南的冬天才选择来到这个城市的。

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老舍先生最喜欢的是济南的哪个季节呢?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冬天啊!”因为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实在是太美了,你看那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你看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那天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当然就是证据啊!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及至读了先生的《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的春天》、《春风》等文章后,我才确信,老舍先生确乎是最喜欢济南的秋天的,因为济南的春天风太大,夏天太热,冬天纵然是响晴的,但毕竟是北方的冬天,所谓的温晴也是和多风的北京和多雾的伦敦相比较而言的,济南的冬天实在并不算暖和,尤其是在九十年前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冬天应该也是不好过的吧!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里这样写道。在《大明湖的春天》里,老舍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本是一篇写大明湖春天的散文,末尾却一直在夸秋天,也是奇了。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如果当初被选入语文课本是先生的《济南的秋天》,那么因秋天的诗境美来济南的人绝对不会比因冬天的响晴而来的人少。

湖(大明湖)光山(千佛山)色之外,趵突泉在老舍笔下是什么样子呢?“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就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有趣的是,但凡提到趵突泉,无论是在散文里还是小说(《文博士》)中,作者和小说的主人公身旁必得有一些个嘴里葱味四射的人。济南的大葱是有名的,先生写的《一些印象》中的第三节也曾赞美过济南大葱的水灵灵和甜津津,可这生葱味儿要是从人的嘴里呼出来,就不那么美气了,先生大概曾经深受其苦,所以每每提及。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南新街45号院,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乐安居”。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张在小院中拍的全家福,上面的题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中的“女”是老舍先生的大女儿,因出生在济南,故取名舒济;而“篮里猫球水里鱼”的“猫球”是老舍先生当年养的一只猫,名字就叫球,这只猫后来成了老舍先生给火星上的那个城取名做“猫城”的灵感。老舍先生爱养花,小院里当年摆满了盆花,尤其是两盆白莲花,先生爱若珍宝,天天作诗夸莲花亭亭玉立。

从年10月的《一些印象》到年12月在重庆北碚完成的《八方风雨》,老舍先生笔下写济南的散文、诗、书信共27篇,小说共5篇(根据《济南老舍纪念馆》中所列目录统计)。我想先来谈谈小说。五篇小说中,《爱的小*》、《歪毛儿》、《上任》为短篇,《文博士》和《蜕》都是长篇。在《文博士》中,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文博士为了钱和权的所谓前途不择手段向上爬;而《蜕》中,一群从沦陷的北平逃出来的流亡学生,热血沸腾,誓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两篇小说都以济南为背景,可惜都没有写完,实为憾事。当然最遗憾的是已经完成的以济南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不幸毁于上海一.二八战火,后来,先生从《大明湖》中摘出最精彩的那部分内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和济南有一点联系的好像只剩下了“柳枝”、“嫩蒲”这样的字眼。

相较于小说,散文、书信类作品对济南的描述更直观,也因此,在散文中先生对济南的情感抒发更直接、更强烈。按照时间顺序,我把先生写济南的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年至年间的作品,定义为“在济南”;第二部分是年7月之后的作品,定义为“逃离济南”。两个时间段内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年。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这是《吊济南》中的第一段文字,先生总结了自己在济南四年的生活,不仅经历了新婚燕尔、初为人父这样重要的人生阶段,在事业上也渐入佳境,创作颇丰,可以说济南四年是先生的年轻快意时光。

对一个城市的感受,初次接触时说出的话总有些个“口无遮拦”,慢慢地,日子久了,所谓“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与城市渐渐生出了感情,这时的吐槽便往往变成了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不吐不快。先生初到济南,吐槽济南的马车、洋车、马路,率性、直白,读时让人大笑,与其说是善意的调侃,不如说是对济南这个陌生城市最新鲜的印象。济南秋天的湖光山色,冬天的响晴,趵突泉的三股泉水以及齐大校园的夏天先生都是极喜欢的,但趵突泉周围环境的嘈杂、凌乱,大明湖变成了水田,内城道路的狭窄不平,普通百姓的没文化、无见识,在济南五.三惨案、东北九.一八事变及上海一.二八事变后,民国*府的不作为,老百姓的麻木不仁,凡此种种,却也像鲠在先生喉里的一根刺,不吐不快。在《国难中的重阳》这首诗中,先生感叹道:“谁知道‘九一八’,谁爱记着那臭‘五三’”;而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中,先生更是直言:“济南本来是极美的,可惜被人们给糟蹋了。”

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老舍先生及家人从居住了三年的青岛返回济南。时局日益动荡。9月,日机轰炸济南,城内人心惶惶。因为经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老舍先生担心城陷后自己被抓既而被逼着做“汉奸”,思虑再三后,他于11月15日夜撇下妻儿独自“逃离”了济南,去往武汉。当时的情景,在先生后来的作品如《南来以前》、《八方风雨》等中都有记载。文章中有一首记述一家人离别情形的诗,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潜成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

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谁能不爱自己的故乡呢!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爱,藏在每一篇写济南的文章中,设若只能挑一篇来看,我推荐《吊济南》。

(三)老舍的济南“三部曲”

老舍的济南“三部曲”并不是关于济南的三部曲,而是先生在济南创作完成的三篇重要的长篇小说。所谓的“最”,大概也只是我心目中的最,如《猫城记》,我的定义是老舍先生最特立独行的小说,《离婚》是先生口中所说的最“匀净”的小说,而《牛天赐传》确乎算是先生最幽默的小说了。

“趵突泉畔涌文思”,济南四载,老舍先生的著译作品和文章达到了余篇,体裁涵盖散文、小说、书信、诗文、创作自述及教学著述等,在创作上可谓大丰收。每年的暑假是先生创作长篇小说的*金时间。从年到年,先生以每年一篇的进度共创作完成四部长篇小说,分别为《大明湖》(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中书稿被焚毁)、《猫城记》(年)、《离婚》(年)、《牛天赐传》(年)。

(1)特立独行的《猫城记》

说《猫城记》是先生最“特立独行”的小说,原因之一是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猫城---一个火星上的国家,全篇以“我”这个地球人的视角去观察、了解、思考猫人的国度,并最终见证了猫国被矮子兵灭国的过程;原因之二在于作者语言风格的转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北京方言式的幽默,而是更接近一种黑色幽默的笔法,整篇充满着着辛辣的讽刺。

猫国历史悠久,曾经有过两万多年的文明,可是在最近的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让他们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完全忘掉,而一致的对内。猫人不种地,只种“迷树”,不吃饭,只吃“迷叶(一种让人吃了上瘾的树叶)”。为了迷叶,猫人之间可以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猫城肮脏、混乱、热闹。猫国的校长、老师们因饥饿个个骨瘦如柴,随时可能倒地饿死;猫国博物馆里的文物几乎全被倒卖一空;猫国图书馆的所有书籍十五年前已经卖空……猫国的*治靠“哄”,哄来哄去,皇帝依然在位,富人依然富,穷人永远穷;猫国没有经济,只有迷叶;猫国的文化,唉,只剩一群腐朽的老学究子。猫国的兵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随走随抢是猫兵们的正常事业。猫人自私、愚昧、麻木、内讧、害怕外国人,他们所谓的自由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总而言之,在猫国,“有学校没教育,有*客没*治,有人没人格,有脸没羞耻。”

这样的猫国自然是黑暗至极的,他们的钱币叫“国*(钱是国之*)”,他们的国食是迷叶;这样的猫国有什么希望呢,当凶残的矮子兵打进来,皇帝逃跑,猫兵将*们争先投降献城,士兵平民孕妇儿童被杀被活埋;这样的猫国也未必没有清醒的猫人,大鹰、小蝎他们,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大鹰为了唤醒民众献出了自己的头颅,白白牺牲;小蝎号召猫兵上战场抵抗侵略者,反被猫人追杀,最终绝望自尽……

猫国是哪个国?明眼人谁都看得出猫国影射的就是“旧中国”,“迷叶”是鸦片,“矮子兵”是“日本侵略者”。作者满含热泪,痛心疾首,对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充满着悲观和绝望。他对猫国黑暗、腐朽的揭露,对猫人劣根性的批判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饱含着对自己祖国最深沉最复杂的爱。当猫国终于被矮子兵灭国时,作者说:“我的眼睛快哭瞎了……”

我第一次读《猫城记》时,心里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作者好胆量!假想了一个猫国和一群猫人,然后把旧中国搬了上去,便开始了淋漓尽致的大批判、大揭露。作者手里的笔,如同匕首刺向黑暗社会的角角落落,刀刀见血。作者对世道的愤慨:“社会处处是疑心、渺小、自私、残忍!没有一点诚实、大量、义气、慷慨!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对猫人的同情:“我的眼中也要落泪,可怜的猫人,生命何在?公理何在?”对猫国即将灭亡的担忧和无奈:“读史设若能使我们落泪,那么,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这是何等伤心的事!”

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猫城记》似乎并不热门,但是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这部作品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它被介绍到国外时,这种题材及风格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改将奖颁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要问这部小说为什么叫《猫城记》,而不是狗城记、兔城记?原因很简单,老舍先生家当时养了一只*白花的小猫。

(2)匀净的《离婚》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是这么足。”这是离婚的开头,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离婚》的“匀净”,是老舍先生自己做出的评价。在《我怎样写离婚》中,他说:“匀净是《离婚》的好处,假如没有别的可说的。我立意要它幽默,可是我这回把幽默看住了,不准它把我带了走”。在我的理解中,匀净,一好比是一盆烙饼用的面糊,细腻、顺滑,没有未化开的面疙瘩,没有大嘟噜小块,这样烙出的饼才整齐、均匀,火候一致;另一好比是手工匠人,吹糖人,捏面人之类,讲究技巧,懂得控制,不急不缓,行云流水,出来的成品精细、好看,让人爱不释手。

《离婚》是一部关于小市民的故事。一群国民*府里的小科员,普通到连名字都没有,只以张大哥、老李、老吴、小赵等等代之。《离婚》里前后写了六对夫妇,其中四对闹过离婚,包括老李和李太太,吴太极和方墩儿太太、邱先生和邱太太以及马克同和马少奶奶,好不热闹。

张大哥夫妇和老李夫妇是故事的主角。张大哥爱做媒,老李给他的定义是“男性的媒婆”。张大哥体面、热心,从不得罪人,他热热闹闹地做媒,敷敷衍衍地办公,张大哥永远在社会的车辙里走,让他像老驴似的带着“遮眼”去转十年二十年的磨,他甘心去转;叫他在大路上痛痛快快地跑几步,他必定要落泪。老李来自乡下,大学毕业后成为了衙门中的一名科员。父母为他包办婚姻,他无力反抗,社会的黑暗让他苦闷、难过,衙门像怪兽,他却不得不敷衍、苟且。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的意外被捕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衙门里平常与张大哥敷衍的同事全都退避三舍,怕受牵连,只有老李站出来替张大哥出钱出力,并去求恶人小赵解救天真。小赵收了张大哥的房契、老李的钱,还趁机勾引了张大哥的女儿秀真。张大哥的天彻底塌了。在张大哥家寄食多年的穷亲戚丁二设计让小赵先救出了天真,然后干脆利索地除掉了小赵。张大哥又恢复了往日的虚热闹,而老李断然辞职带着家眷和丁二回了乡下。

老李因为不想继续过妥协和敷衍的日子选择回到乡下,可乡下就是一片净土吗?他的逃避只是因为“诗意”的彻底破灭而已;方墩儿太太,和丈夫大闹一场后,最终还是接受了吴先生纳妾的事实,心高气傲的文学士邱太太在面对丈夫外遇时也选择了妥协,至于温柔美丽的马少奶奶,估计最后也会和回归家庭的马克同继续过下去。四对闹离婚的男女,最终的结果都是不离婚,一个字:“混”!

人生的妥协和敷衍在任何时代都是逃脱不掉的。如果说张大哥的涮羊肉是现实,那么老李的诗意便是理想,不管诗意是多么美好,人还是要吃面包的。至于如何平衡,全看个人的选择和智慧吧!而婚姻,要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美满,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婚姻制度和健美的文化上,这是作者为旧时代敷衍的苦闷的婚姻找到的总“根”儿。

(3)老北京风味的《牛天赐传》

如果说老舍先生在写《离婚》的时候是把幽默“看住了”,那么,他在创作《牛天赐传》的时候是彻底撒开了,幽默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欢蹦乱跳。我窃以为,《牛天赐传》是最能代表老舍先生语言风格和北京特色幽默的作品,用一句俏皮话来形容,把幽默放车上——忒幽默了。

《牛天赐传》是一个小孩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成长史。小孩大名“天赐”,寓意天官赐福,小名福官,牛老者夫妇是他的养父母。牛天赐的生命是个两截的,一方面说,他是幸运的,牛老者夫妇都爱他,尤其是牛老者,性格温和,不但是标准的慈父,而且是成功的商人,为天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天赐也是不幸的,弃婴的标签一直跟随着他,牛老太太为了让他长成官样的孩子,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绑住他的腿,让他一直躺着,结果,“拐子腿”和“扁脑杓”又成了他的另一标签。牛老太太的过度管束,家庭教师的不负责任,民国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幼小的天赐只能靠自己的智慧跌跌撞撞地去应付这一切,而最终成了一个善良的对金钱不甚在意的对人生充满幻想的乐观的“废物”少爷。

初看《牛天赐传》,好像只顾着它可乐的那一面去了。书中的主要人物牛老者夫妇、天赐以及牛家的仆人四虎子、老刘妈、冀妈,天赐的家庭教师王宝斋等个个性格鲜明,就连那些出场次数极少的人物---像一篓油似的米老师,牛老者的远房弟媳雷公奶奶等也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的小英雄天赐。小婴儿时,“手脚被捆了个结实,一动也不能动。牛老太太的善意,唯恐他成了罗圈腿;后来,天赐的磕膝拧着,而脚尖彼此拌蒜,永远不能在三分钟内跑完百米;这个,牛老太太没想到。没有思想的善意是专出拐子腿的。”三岁时,“他觉到:生命便是拘束的积累。会的事儿越多,拘束也越多。他自己要往起长,外边老有些力量钻天觅缝的往下按。手脚口鼻都有规矩,都要一丝不乱,像用线儿提着的傀儡。”七八岁时,“自要醒着手就得摸着,脚就得踢着,鞋要是不破了便老不放心。说话的时候得纵鼻,听话的时候得挤眼,咳嗽一声得缩缩脖,骑在狗身上想起撒尿。一天老饿。声音钻脑子,有时故意结巴。眼睛很尖,专找人家弱点。狡猾,有时也勇敢;残忍,无处不讨厌。”十六七岁,“细一想,他什么也不懂,十六七年的工夫白活。手艺没有,力气没有,知识没有。他是个竹筒儿!”二十岁,当虎爷骂他:“你是少爷,少爷就是废物,告诉你吧!”“天赐没法儿反抗,他真是废物。他那个阶级只出小官,小商人,和小废物。”

我那时习惯睡前听《牛天赐传》,经常听着听着笑得停不下来。笑过以后再品,便能觉出一些滋味来了。在天赐二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牛天赐的困惑、烦恼、所思所想,我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因为成长的烦恼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而已经做了父母的人,更是可以在其中看到双重的影子---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已经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自己。养大一个孩子和教养一个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刚落地的娃娃,像一株小幼苗,家庭、社会、学校,父母、老师、周遭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成长。一个不小心,便是永远的“拐子腿”、“扁脑杓”;而压制、歧视、嘲笑、冷遇永远不会让一棵幼苗长成顺顺溜溜的参天大树。所幸,天赐天性善良、乐观,哪怕是在遭遇养父母双亡被迫搬出牛宅而不得不和虎爷摆摊卖水果为生时,他依然想得开,放得下身段来。

因为牛老者的善良和仁慈,天赐的好运来了,他幼年时的家庭教师王宝斋回来报恩了。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他由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一名在北京读大学的大学生。

老舍先生和赵少侯先生后来曾经合写牛天赐续传---《天书代存》,虽然最终没写完,但我觉得也无太大遗憾。因为以天赐的性格和运气,我不能确定他的未来会有多好,但我断定他将来的生活一定不会太坏,因为天官会继续赐福。这小子,有点运气。

《老舍与济南》的三部分内容终于完成了。其实,从第一眼看到老舍故居开始,我大概就在脑海里构思和积累这篇文章了。就像老一辈人糊鞋底子,一层布一层浆糊,一层浆糊一层布,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厚了起来。我每去一次小院,每读先生的一页文章,每看一个影视片段,脑海中某处的记忆便自动加厚一层。当我开始动笔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我一次次走在南新街的情景:天是蓝的,阳光是暖的。寂静的胡同中,我有时会邂逅一只踮着脚走路的*白猫,有时会碰到几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有时只有一辆孤独的蓝色共享单车停在那里。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月牙儿》中的清纯美丽的少女,是《离婚》中的马少奶奶,温柔而有诗意,还有可爱的菱,调皮的英……我的心里默念的是先生那些活泼生动的文字,于是,我手中的笔就这样不停歇地写,一字一句仿佛从心里流淌出来似的。从年到年,九十多年的岁月倏忽已过,济南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当我看着趵突泉那三个欢快的泉眼,当我看到碧波荡漾的大明湖,当我爬到千佛山的齐烟九点处,我总会想,如果先生能看到今天的这一切,一定会写下关于济南更美的篇章吧!

作者简介:康利利,山西省保德县人,热爱文学,醉心写作。

壹点号闲敲棋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